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张晓文 策划整理
编者按: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,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(幼儿园)教师,发起 “照亮我的那本书”主题征集活动,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,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,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。(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:qlwbyddx@126.com。)
文|山东省曹县第一中学教师 乔为华
理想觉醒:在阅读中遇见光
翻开李镇西老师的《做最好的老师》,扉页上“最好”二字便如一颗石子投入心湖。书中没有高深晦涩的理论堆砌,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,将教育的真谛娓娓道来。李镇西老师用三十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:“最好”不是完美无缺,而是永不停歇地追寻教育的理想境界;不是超越他人,而是超越昨天的自己。这份对教育纯粹的热爱与执着,让我这个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十多年的老师,在平凡的教学生涯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初心。
书中,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情感如春风化雨。他记录下与后进生交心的彻夜长谈,为学生举办生日会的温暖场景,以及面对学生犯错时的循循善诱。这些细节让我意识到,数学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心与心的对话。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期,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常常让部分学生望而却步,如何在冰冷的公式定理中融入温度,成为我阅读后思考的首要问题。
以爱为舟:走进学生的数学世界
阅读带来的思考很快在课堂上有了实践。
记得初二上学期,班上转来了一名叫小林的学生。第一次数学测试,他只考了32分。他在课堂上眼神游离,作业几乎全是空白。起初,我尝试用常规的方式鼓励他,课后单独辅导、布置基础练习题,但效果甚微。重读《做最好的老师》中“转化后进生”章节时,李镇西老师“先走进学生心灵,再走进知识殿堂”的观点点醒了我。
我开始主动观察小林的日常,发现他总是在课间默默画画,我便从他的画作聊起;得知他喜欢篮球,就和他讨论NBA比赛中的数学问题——计算球员的投篮命中率、场均得分。渐渐地,小林愿意和我分享生活点滴。一次聊天中,他突然说:“老师,我不是不想学数学,就是觉得那些公式像天书。”这句话让我意识到,要帮他跨越数学学习的障碍,首先要打破心理上的壁垒。
我将数学知识融入他感兴趣的情境:用篮球比赛的计分规则讲解有理数运算,通过设计绘画图案渗透几何图形的对称性。当小林用勾股定理计算出篮球架到三分线的垂直距离时,他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难忘。期末测试,他的成绩提升到68分,虽然不算优秀,但这份进步背后,是一个学生重拾学习信心的开始。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:“教育是点燃火焰,而非填满容器。”每个学生都是待燃的火种,老师的责任就是找到那根火柴。
创新课堂:让数学思维绽放活力
《做最好的老师》中“把课堂还给学生”的理念,促使我对数学课堂进行大胆改革。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老师讲授为主,学生被动接受。为了做出改变,我尝试在几何图形章节引入“项目式学习”。以“设计校园花坛”为例,让学生分组测量校园空地尺寸,运用圆、三角形等知识设计美观实用的花坛方案,并计算所需材料的成本。
在一次关于“一次函数的应用”教学中,我创设了“校园义卖定价策略”的情境。学生们化身“小商家”,分析成本、销量与利润的关系,用一次函数模型制定最优定价方案。课堂上,学生们激烈讨论,有的小组为了验证方案,甚至在课后进行模拟销售实验。原本枯燥的函数图像变成了他们手中的决策工具,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真实生活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。
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,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,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。正如李镇西老师倡导的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”,当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,数学课堂便充满了生机与活力。
教学相长:在反思中不断前行
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反复强调教育反思的重要性:“教育科研最便捷的方式,就是写教育日记。”受此启发,我开始坚持记录教学随笔,将课堂上的成功案例、学生的突发问题、教学方法的尝试都一一记录。这些文字不仅是教学历程的见证,更成为我改进教学的宝贵素材。
有一次,在讲授“概率”的概念时,我按照传统方式用掷硬币实验作为引入情景,发现学生们虽然理解了理论知识,但兴趣平平。当晚,我在反思中写道:“如何让概率更贴近学生生活?”经过思考,我设计了新的教学方案:让学生统计班级同学的生日,计算“至少两人同月同日生”的概率。当学生们发现,仅40人的班级中,这一概率竟超过10%时,惊讶与兴奋溢于言表。这个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,教育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,而是对教学智慧的提炼与升华。
读完《做最好的老师》,我更加坚信: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,没有终点,只有不断的成长。在初中数学教学的道路上,我或许无法成为完美的老师,但我可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,永葆对教育的热忱,用爱心浇灌每一颗求知的种子,用智慧点燃每一个思维的火花。
那些在深夜备课的时光,那些与学生促膝长谈的瞬间,那些课堂上灵感迸发的时刻,都在诠释着教育的意义。未来,我将继续带着这份阅读的感悟,在教育的星辰大海中追寻,努力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,让数学学习成为他们青春岁月中一段充满温度与智慧的旅程。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:“教育是永恒的事业,追求‘最好’,就是要做到今日比昨日好,明天比今天好,每天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得最好。”这,就是我对教育事业永远的追求。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冠达配资-股票配资开户费用-可靠的配资平台-正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