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襄阳日报
刘湘丽
在“双减”政策背景下,小学科学课需要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减负增效。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课堂,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?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展开。
科学课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。教师可通过问题链设计与合作任务,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。在《种凤仙花》单元教学中,教师递进式提问:“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?若缺少阳光或水,植物生长会怎样?如何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猜想?”学生分组设计对比实验,每日观察记录植株高度、叶片数量等数据。学生在分析差异、得出结论的过程中,不仅掌握了植物生长的科学原理,还在团队协作中锻炼了科学思维。
此外,在《水在自然界的循环》教学中,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,模拟“蒸发、凝结、降水”过程,通过思维导图梳理自然现象间的联系。课后延伸任务可要求学生结合实验结论,解释生活中的现象,实现知识迁移。
科学知识源于生活,教师需挖掘教材与生活的关联点,创设真实情境,促进深度学习。在教学《天气与气候》单元时,教师可结合“湖北四季气候特点”的案例,利用多媒体展示本地气象数据图,引导学生分析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。课堂中增设“小小气象员”角色扮演活动,学生通过播报一周天气,理解气象符号与实际生活的联系。
“双减”政策要求作业“少而精”,科学课可依托实践性、开放性任务激发学生兴趣。在学完《家庭用电》单元后,教师可布置“创意小台灯”制作任务:学生利用电池、导线、开关等材料设计简易电路,并装饰个性化灯罩。作业成果通过班级展览评选“最佳工程师”,既巩固知识,又培养动手能力。此外,跨学科项目式作业能有效延伸课堂,如学习《生物与环境》单元后,可开展“校园微生态调查”,学生记录校园内的动植物分布,分析其相互作用,并绘制自然生态海报。
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,通过自主探究深化思维,通过生活情境强化理解,通过兴趣实践提升素养,构建“轻负高质”的科学课堂。
(作者单位:襄阳市荆州街小学)
冠达配资-股票配资开户费用-可靠的配资平台-正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